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研究论文

  • 废旧动力电池循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车阿大;张心怡;李芯怡;封玉强;田娜;周珍;洪兆富;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与循环利用运营管理问题将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动力电池的回收不确定性、产业集群性和高度循环性特征,并在已有废旧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三个特征,提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供应链概念和其关键运营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供应链网络设计、回收管理、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方面综述了废旧动力电池循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5年05期 v.44;No.26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营商环境如何助力碳减排:基于环境规制和企业进入的视角

    付国梅;唐加福;刘娟;

    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营商环境对碳排放的影响,剖析企业进入和环境规制在营商环境对碳排放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且能够降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水平。(2)企业进入在营商环境影响碳排放过程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在沿海地区较为明显,而在内陆地区存在遮掩效应。(3)环境规制显著增强了营商环境对企业进入的负向影响,这种调节作用仅在内陆地区显著。研究结果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也为政府对内陆和沿海地区制定差异性环境规制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2025年05期 v.44;No.266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综合评价方法

    刘伟华;邱靖程;卢春房;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已经不能仅仅依靠物流业,而是需要通过产业融合降低各环节成本。为此,政府出台了《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大力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但由于缺乏“两业融合”水平的评价体系,各省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尚不明确,限制了后续的配套政策制定,阻碍了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本文构建了两业融合创新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引入三阶段含有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全国各省份“两业融合”水平展开测度,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两业融合”水平呈现空间聚集态势;二是经济体量大、基础设施完善并不意味着“两业融合”实施的效果好;三是部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两业融合”水平相较于其他省份并没有明显的落后。本研究有助于完善后续配套政策的制定,助力物流业降本增效。

    2025年05期 v.44;No.266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韧性评价与动态模拟

    梁红艳;钟远光;谢维;陈哲沣;

    提高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韧性对维护我国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的稳定与高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演化韧性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2011—2023年我国29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韧性进行评价,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多灾害情景下枢纽承载城市物流韧性动态演化趋势及不同策略的韧性提升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物流韧性整体偏低,但呈持续增长趋势。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呈细尖顶“金字塔”形态。三维度能力中,吸收能力最高,恢复能力最低,但增速最快。(2)台风与洪涝叠加情景下,适应能力受到的影响最大。(3)Ⅰ级台风叠加低等级洪涝情景下,提升城市对外连通性和学习转化性,能使城市物流韧性恢复并得到提升;Ⅰ级台风叠加高等级洪涝情景下,三种单一策略都无法使城市物流韧性恢复,此时需要实施组合策略。本研究深化了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韧性的理论探索,为提升其韧性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5年05期 v.44;No.266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 移动货架仓库基于巷道均衡的货架选择优化

    翟梦月;王征;何家宁;张睿珊;秦崟华;

    移动货架仓库因其高效灵活的拣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然而,订单的持续增长促使大量机器人同时作业,导致仓库的巷道拥堵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其拣选效率和整体运营。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巷道均衡的货架选择优化方法,使所选择的货架既能满足订单拣选需求又能更加均衡地使用各个巷道,从而有效缓解巷道拥堵。按此方法,本文引入巷道均衡系数,以减少货架移动次数为目标,构建货架选择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通过建立拣货站任务分配模型和基于滚动时域的机器人调度策略,实现对仓库拣货作业关键指标的计算和对本文货架选择方法的科学评价。实验表明,基于巷道均衡的货架选择方法使巷道冲突节点减少了28.35%,机器人行驶时间缩短了22.54%,证明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灵敏度分析发现巷道均衡系数设置在10%~20%范围内可以较好地平衡拣货效率和机器人效率。本文研究对提升复杂系统决策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44;No.266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平战结合场景下基于区域异质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与预警

    陈洁;徐泽水;朱斌;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爆发了SARS、H1N1、COVID-19等大范围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响应后疫情时代的传染病监测与预警需求,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平战结合”场景下基于区域异质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框架,通过建立市域内区域人口流动模型,将地理人口等信息纳入模型,结合随机SEIR传染病模型和移动流行区间法,推演流行病传播过程,划定区域差异化的流行强度阈值,并进行预警和干预效果评估。实证案例分析表明,本模型能够准确拟合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趋势,模型输出的流行强度预警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揭示了区域流行病传播异质性,可以满足平战结合场景下基于区域异质性的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与预警应用需求。

    2025年05期 v.44;No.26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 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制下的工程质量监管演化博弈研究

    王青娥;潘阿敏;彭仙淼;

    针对当前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概念模糊、政府监管政策与执行脱节导致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制难以有效落实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首要责任制具体内涵要求和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管机制内在运行机理。首先,分析工程质量监管现状,结合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监理改革试点明晰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内涵。其次,构建“政府—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再次,利用MATLAB仿真分析,发现投入成本降低、声誉损失增加及奖惩力度加大会促使各方积极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提升工程质量。本研究揭示了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制下各主体间质量管理行为相互影响的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监管对策,为有效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5期 v.44;No.266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雨薇;赵德起;

    当前,制造业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数字经济是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难题的有效途径。基于2014—2022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伴有时间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均具有空间集聚性,且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替换解释变量后,结果仍具备稳健性;空间溢出效应显示,数字经济对本地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周边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要大于中西部地区。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2025年05期 v.44;No.266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绿色技术创新能否提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张盼盼;戚凤雨;

    本文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优化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度方法,并对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得到绿色技术创新指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从绿色技术创新的类型看,绿色实用新型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而绿色发明技术创新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并未体现。从行业的污染、耗能属性看,绿色实用新型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低污染、低耗能行业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并未提升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向绿色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5年05期 v.44;No.266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科技创新如何影响绿色发展水平——考虑产业结构与资源错配的传导分析

    王尧;杨膨宇;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动能。本文以科技创新为出发点,基于2008—2019年我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会显著促进绿色发展且绿色发展存在“时间惯性”。从影响机制来看,科技创新会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加强偏向性资源投入促进绿色发展。进一步利用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空间上邻近区域的科技创新会通过正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负向的资源错配,影响本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本文研究为进一步实施绿色发展政策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

    2025年05期 v.44;No.26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环保“费改税”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廖果平;杨世航;

    环保“费改税”的实施是否有助于促进企业投资效率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2018年《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5—2021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环保“费改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环保“费改税”促进了企业投资效率;环保“费改税”政策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考虑到企业规模和现金流的异质性,发现环保“费改税”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大规模企业和现金流充足企业。本文研究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环保税以及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2025年05期 v.44;No.266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文化相似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

    刘樑;金瑞丰;魏华;李梦悦;蒋攀;

    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对企业文化相似性进行重新度量,探讨文化相似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并购双方文化相似性越高,并购完成的概率越大、速度越快、并购绩效越好,主并购方的并购经验在文化相似性与并购长期绩效之间起正“U”型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会抑制文化相似性对并购绩效的促进作用,跨省并购会削弱文化相似性对并购绩效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能够指导企业做出更科学的并购决策,也为未来企业并购和文化整合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4;No.266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