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研究论文

  • 智能质量管理及其应用探索

    刘虎沉;李珂;张启禛;尤建新;

    智能质量管理作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论,其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潜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质量管理与当前的质量管理实践深度融合,并贯穿于企业全价值链。其显著特征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面,标志着质量管理领域的一次重要升级和转型。本文基于智能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面向新型制造的智能质量管理理论以及五条应用准则,并探索基于智能质量管理的六类应用场景。最后,展望了智能质量管理的研究趋势,为推动智能质量管理在未来更深入的应用与实施提供支持与参考。

    2025年04期 v.44;No.26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路径选择:基于组态视角的定性比较研究

    焦楷;陈旭;杜运周;

    合理利用资源和能力是制造企业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关键。本文以资源编排理论为基础,利用2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样本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展开研究,以组态的视角分析制造企业成功转型实现路径的条件组态。研究发现:研发能力、业务能力、配置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5种基本能力均不是促使企业实现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必要条件;存在5种驱动服务型制造成功转型的条件组态,可归纳为“资源依赖型”“业务服务型”“研发创新型”“资源研发型”和“服务研发型”,呈现出服务化发展的多元路径。本文拓展了资源编排理论的研究范围,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编排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同时,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路径要结合自身现有资源禀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不应出现为了转型而转型的盲目跟从现象。

    2025年04期 v.44;No.265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 新型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研究

    洪竞科;唐琢;刘炳胜;

    数字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新型基础设施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但现有文献少有探讨新型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更缺乏其传导机制的实证检验。本文通过测度我国2003—2022年的省级共同富裕水平和新型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实证检验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空间效应和不同条件下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对区域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和时间滞后性;新型基础设施对周边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具有局域性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不同区域及不同条件下新型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规律。本研究为新时代政府布局规划新型基础设施提供理论依据,对探索我国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65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 基于绿色债券政府补贴的绿色投资激励效应研究

    张自立;潘大鹏;郝亚杰;张紫琼;

    绿色投资是撬动绿色生产要素,引领绿色发展的有力杠杆,我国政府在双轨体制下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对绿色投资流向进行调节。本文构建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绿色债券政府补贴对监管、绿色转型、绿色融资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政府对绿色债券的补贴对监管行为没有直接影响;发放给企业的补贴对金融机构绿色债券投资行为没有直接激励效应;绿色债券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转型投资的激励效应受价格机制的制约,当绿色生产成本大于传统生产成本时,补贴对企业绿色转型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到抑制作用。本文结论详细解释了绿色债券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生产转型的作用机制,为政府促进绿色债券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44;No.265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 中国电力需求发展预测及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牛东晓;杜若芸;余敏;

    准确预测中长期电力需求对于电力规划者和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电力系统发展计划、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智能电网布局策略至关重要。为了提高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本文采用XGBoost算法对影响电力需求的关键因素进行筛选。鉴于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数据样本量较小,本文建立基于Bagging自适应集成模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以解决现有方法样本依赖性强、泛化能力弱的局限性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研究设计了高速发展情景、基准情景、低速发展情景3个模拟情景方案,分情景预测中国2024—2033年电力需求走势。最后,本文展望未来电力技术创新对策,构建以先进技术赋能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电侧的电力系统建设框架,推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清洁化、高效化、可持续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本研究为相关领域的政策研究、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对推动能源体系的脱碳进程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65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企业绿色转型对碳绩效的影响——基于碳交易政策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邱祯敏;钟远光;刘碧玉;

    高昂的碳排放成本使企业放弃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接受绿色转型的紧迫挑战。本文以283家污染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绿色转型视角出发,研究绿色战略转型和绿色行动转型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绿色战略转型和绿色行动转型对企业碳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绿色创新对企业碳绩效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在绿色战略转型、绿色行动转型与企业碳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政府出台的碳交易政策正向调节了绿色战略转型、绿色行动转型与企业碳绩效之间以及企业绿色创新与企业碳绩效之间的关系,且正向调节了企业绿色创新在绿色转型与企业碳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本文通过实证检验企业绿色转型对企业碳绩效的作用机制,丰富和拓展了企业绿色转型和碳绩效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2025年04期 v.44;No.26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工作场所中社交媒体使用对高科技企业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唐鑛;刘鹏;

    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综合考虑社交媒体的工作和社交两大特性,以任务重塑为中介变量和职业弹性为调节变量,揭示了工作场所中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450名高科技企业员工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工作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社交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均正向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社交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的正向影响更强;任务重塑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职业弹性正向调节任务重塑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工作实践中的社交媒体有效应用。

    2025年04期 v.44;No.265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周宇松;王琰;

    本文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水平稳步上升,且均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虽然滞后于农业现代化,但发展态势要优于后者。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小幅递增态势,耦合协调等级由轻度失调演变为勉强协调,且表现为“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阻碍各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子虽有所差异,但也存在相对一致性。农业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涉农贷款总额、粮食产量稳定度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普遍面临的制约因素,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乡可支配收入倍差则是影响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明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关系,评估二者当前发展水平与协同程度,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65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门槛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

    张淑辉;任崇韬;

    绿色金融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金融指数,利用门槛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但其效用发挥存在门槛效应,依据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特征;环境规制强化了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绿色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力度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影响作用高于中、西部地区,环境治理力度较高时其推动作用更大;绿色金融以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资源积累为中介间接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研究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65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 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青青;赵军;

    绿色生产效率提升是现阶段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离不开环境规制的有效引导。本文将EBM模型和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构建GML指数对工业部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予以衡量,进而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异质性环境规制作用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整体上对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非线性影响,其中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U型特征;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对于环境规制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具有“U”型传递效应,且在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中存在较大差异。据此,本文提出环境规制的制定和执行要避免“一刀切”,应根据工业部门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环境规制手段。

    2025年04期 v.44;No.265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 基于TOPSIS-AISM模型的重大线性工程沿线生态风险评估

    张静晓;董方雨;曾赛星;雷渊媛;

    重大线性工程建设多集中于生态脆弱区,其沿线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及程度仍缺乏系统分析与科学归类。本文提出重大线性工程沿线生态风险太阳花模型,构建含有五大指标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以2016—2020年Y段公路建设为重大线性工程实例,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高权重指标,并采用对抗解释结构模型(AISM)划分重大线性工程沿线不同景观类型的优劣层级与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干扰度是重大线性工程沿线生态风险的主要评价指标;不同景观类型重大线性工程建设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其中,耕地受影响最大,未利用地最小,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依次递减。本研究可提升重大线性工程建设沿线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推进“生态链、工程链与创新链”三链融合。

    2025年04期 v.44;No.265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 区域物流加权网络模型的构建及优化:以江浙沪地区为例

    王宁;张悟移;

    随着城市群、经济区、大都市圈的形成,区域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研究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变和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考虑宏观影响因素和网络运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节点引力度为优先连接准则的区域物流加权网络模型,以江浙沪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实验讨论了网络特征参数对区域物流加权网络模型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力度分布未呈现明显的幂律分布形式,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说明区域物流网络中少数枢纽型节点占主导地位,网络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引力度参数权重α,β,γ随时间变化时,能够克服节点度对网络演化的过大影响,合理体现相关宏观因素对网络演化的作用,该种网络演化机制更符合实际。本文研究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4期 v.44;No.26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