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 外部知识获取与新产品开发绩效:资源协奏与信息处理的视角

    武梦超;李随成;王玮;

    本文基于资源协奏理论和组织信息处理理论,在分析外部知识获取与知识整合机制间适配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的基础上,引入知识动态能力,探讨外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机制间适配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转换机制,并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需求拉动型知识实施结构化机制,以及针对科技推动型知识实施沟通密集型机制时,有助于促进新产品开发绩效;知识动态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在外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机制间适配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不同程度的"桥梁"作用。

    2019年05期 v.38;No.23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科技型企业伙伴关系、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康益敏;朱先奇;李雪莲;

    本文基于245家科技型企业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伙伴关系对协同创新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知识共享和认知多样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伙伴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协同创新在两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认知多样性正向调节了伙伴关系和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知识共享正向调节了协同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且正向调节了协同创新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企业如何利用伙伴关系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9年05期 v.38;No.230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企业互动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徐奕红;赵红岩;陈文杰;

    本文以365家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企业互动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现实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互动学习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现实吸收能力在两者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制度环境和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现实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时调节了现实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企业互动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

    2019年05期 v.38;No.230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众包价值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安淇;李元旭;

    本文以289家众包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众包价值协同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关系质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众包价值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两者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关系质量正向调节了吸收能力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验证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本文研究为众包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2019年05期 v.38;No.23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变革型领导、建设性变革义务感与员工建言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刘一涛;余福海;

    本文基于408名一线员工调研数据,检验了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建设性变革义务感的中介作用以及组织支持感和自我效能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设性变革义务感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和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建设性变革义务感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且在整个模型中具有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员工建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19年05期 v.38;No.230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家庭可以弥补组织的遗憾么?员工主动行为前因变量的研究

    朱颖俊;尹文珺;鄢苗;

    为了突破组织现实情境对于员工主动行为的制约,本文跨越组织边界,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索了家庭-工作增益对于员工主动行为的积极影响。通过439份配对问卷调研,研究结果发现家庭-工作增益通过员工心理资本,积极作用于员工主动行为。另外,研究还发现,差错管理氛围在其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即当组织的差错管理氛围水平越低时,家庭-工作增益对员工主动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加强烈。本研究揭示了家庭和组织对于员工主动行为的替代效应,丰富了员工主动行为的理论研究系统,并且为企业的员工行为管理提供了可实践的指导启示。

    2019年05期 v.38;No.23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情绪劳动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基于自我损耗视角

    银丽萍;张向前;

    情绪劳动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不仅对员工自身和组织有直接损害,还可能对组织之外的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本文探讨了情绪劳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法,通过对99名员工为期10个工作日的追踪调查,获取了990份数据。研究证实表层扮演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深层扮演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自我损耗和道德许可在情绪劳动(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且两个中介变量在深层扮演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中的作用相反,自我损耗起着减缓作用,道德许可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9年05期 v.38;No.230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供应链社会资本、外部整合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IT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作用

    胡海青;薛萌;张琅;张丹;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资源基础观与能力观,本文通过搭建"资源-整合-绩效"框架,分析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作用及供应链外部整合的中介作用,并对IT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基于368家中小企业检验结果显示:供应链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对供应链外部整合与供应链融资绩效起正向促进作用;供应链认知资本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进而实现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改善;供应链外部整合显著提升了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的融资绩效,在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另外,IT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效应显著,中小企业的IT使能共享能力能够驱动供应链社会资本高效转化从而提升外部整合水平,进而实现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综合提升。

    2019年05期 v.38;No.230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闭环供应链链合生态设计联盟博弈

    刘文侠;刘光富;毛志新;

    闭环供应链链合是一种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合作模式,是企业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形式。本文针对由制造商和再制造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分析比较非合作与合作生态设计模式下企业的均衡决策。非合作模式下,制造商独自承担生态设计初始投资,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均能从生态设计中获益,再制造商存在"搭便车"现象。合作模式下,新产品生态设计水平更高,制造商与再制造商均能获得更高利润。合作生态设计是双赢策略,制造商和再制造商共同承担初始投资,分享剩余利润,确保任何一方的利润都不低于非合作模式。

    2019年05期 v.38;No.230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 机构交易规模与市场信息环境——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张原野;白彩全;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将参与其中,然而机构交易的市场功能尚未有定论。本文在理性预期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机构交易规模对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交易将使价格更有效地反映资产潜在收益,从而提高市场效率;然而由于市场短期内仍存在大量个人投资者,机构交易规模扩大可能加剧个人投资者的逆向选择与羊群效应,从而降低市场流动性。为验证这一结论,本文结合我国开放式主动基金的详细持仓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机构交易规模对股市定价效率和流动性的影响,得到了与理论模型一致的结论。本文一方面肯定了我国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规划对市场定价效率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提示了投资者结构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

    2019年05期 v.38;No.230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 现金股利发放与债券市场反应:信号传递还是财富转移

    史金艳;郭思岑;李延喜;

    本文从债券市场的角度探讨了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动因。以2008~2017年发行公司债券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用股息率衡量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用信用价差衡量公司债券的收益率,采用混合OLS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和债券市场反应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信用价差与股息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股利分配较少的情况下信用价差与股息率负相关,即信号传递假说成立,此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加发放现金股利的数量向债券投资者传递利好信息;当股利发放数量较多时,信用价差与股息率正相关,即符合财富转移假说,上市公司可以适当减少现金股利分配数量以避免引起债券市场的消极反应。基于强制性现金分红政策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政策的市场反应与本文的结论相一致。

    2019年05期 v.38;No.230 75-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产业互动视域的分析

    曲绍卫;夏远;姚毅;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理论模型。以产业互动视角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理论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得出:首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彼此间都具有促进作用;其次,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政府干预却会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行业转型、人才培养、金融支持、政府调控这四个视角给予相关的对策建议。

    2019年05期 v.38;No.230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城镇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减贫协同作用机制及测度

    马国勇;蔡玲松;杜荣荣;

    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是促进减贫的重要动力源。本文将城镇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减贫视为一个复合减贫系统,深入分析了三者协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度测度模型,并利用2009~2017年面板数据对复合减贫系统协同度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复合减贫系统整体协同度较低但呈稳步缓慢上升态势;城镇化子系统与减贫子系统、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的协同度较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子系统与减贫子系统的协同度较低。据此,应该推进城镇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城镇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减贫,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019年05期 v.38;No.230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下载本期数据